h片

科学艾灸 防治未病

来源:中文av 时间:2025-01-13 15:37:33

艾灸,简称灸法,以艾炷燃烧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,通过刺激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,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治疗方法。艾灸的作用机理与针灸互补,具有操作简单、成本低、效果显著等诸多优点。
一、艾灸有什么作用?
1.温经散寒:艾灸时热力可深达肌层,对于寒邪痹阻于经络而出现的疼痛,如痛经、寒性的胃脘痛都可以用艾灸来治疗。
2.活血化瘀止痛:中医言不通则痛,经络瘀滞会产生疼痛。艾灸可加快气血运行消散瘀滞,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,可用于痈疽肿毒、扭挫伤等疾病的治疗。
 3.扶阳固脱:艾叶可以起到扶阳固脱,回阳救逆的功效,常常可用于急性腹痛吐泻、痢疾等急症的急救。
 4.调节免疫:艾灸可增强免疫力,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。经常艾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,增强抗病能力,从而达到治未病的作用。
二、艾灸需要注意什么?
1.艾灸的穴位选择。关元、足三里、气海等都是艾灸的常用穴位,常灸可以起到养生保健和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,但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复杂多样,错误的穴位施灸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,故艾灸的穴位选择应在医生建议指导下进行。
2.艾灸虽好,但应适量。很多朋友认为艾灸应该每天都灸,并且时间越久越好,其实不然,过度的艾灸会损伤阴液,造成“上火”的表现。所以艾灸的时间一定要有间隔,不要为了快点好起来而改变艾灸的频率。建议从每周1次开始,选择3—4个穴位,每个穴位灸10—15分钟,灸至皮肤红润、热力渗透即可,然后逐渐增加到每周2次或3次。
3.艾灸应注意正确顺序。正确的艾灸顺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,应尽量遵循先上后下,先左后右,先背后腹,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原则,对不同穴位进行施灸。
4.哪些人不适合艾灸。皮肤过敏者、孕妇、经期不宜艾灸;严重心脏病、局部红肿热痛慎灸;某些传染病、高热、昏迷、抽搐或极度疲惫时忌灸;灸时头晕,恶心,惊慌出汗,面色苍白为晕灸,应该立即停灸。

友情链接: